开篇有话
看着朋友圈里的旅行照片,是不是感觉特别羡慕?有人在巴厘岛的海滩上晒太阳,有人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看日出,而你还在为旅行预算发愁。作为一个走过30多个国家的95后旅行博主,我深深体会到很多年轻人对旅行预算都有着相似的困扰。今天就让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旅行预算的那些事儿。
固定开销
说实话,第一次准备出国旅行的时候,我也被那些大项支出吓到了。记得我想去日本的时候,看到机票价格直接傻眼:旺季四五千,连经济舱都这么贵!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摸索,我发现只要方法对,这些看起来很吓人的开销其实都能想办法省下不少。
先说说最贵的交通费用。它通常要占到整个旅行预算的三分之一左右。以东南亚为例,从北京出发的往返机票价格其实还挺亲民的,一般在2000-3000元之间。但如果你想去欧美,那预算可能就得翻上好几倍。不过别急着放弃,让我告诉你几个省钱的小妙招。
首先是关注航空公司的特价机票。各大航空公司经常会推出特价票,特别是在淡季。我自己就是这样薅到了去巴黎的特价机票,才3800块,简直是捡到宝了。其次是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。比如避开寒暑假、圣诞节这样的旅游旺季,机票价格往往会便宜很多。再就是要学会货比三家,不同的订票平台价格差异可能会很大。我一般会用几个比价软件对比一下,再决定在哪里下单。
住宿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但是这部分其实特别好控制,因为选择实在太多了。以日本为例,如果你预算充足,东京的商务酒店每晚600-800元是标配。但如果想省钱,胶囊旅馆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,每晚200块左右,而且体验特别新奇。
说到胶囊旅馆,我得多说两句。第一次住的时候,我还担心会不会太挤、会不会不安全。结果发现完全是我想多了,不仅空间利用得特别合理,设施也很齐全,浴室、洗漱间都超级干净。而且住胶囊旅馆还特别容易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,经常能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。
如果连胶囊旅馆的预算都嫌贵,那青年旅舍可能更适合你。我在东京住过的一家青旅,床位才100多一晚,而且位置就在浅草寺附近,不要太方便。当然,住青旅要有心理准备,毕竟是多人间,可能会遇到打呼噜的室友。不过说实话,这种经历也是旅行中的一部分乐趣。
另外还可以试试民宿。现在各大订房平台上的民宿选择都很多,有时候运气好的话,能订到特别有当地特色的房子。我在京都住过一次町屋,虽然价格比青旅贵一些,但是能体验到真正的日式生活,那感觉简直太棒了。
交通和住宿定下来后,还要考虑当地的交通费用。在日本,一张JR PASS可以帮你省下不少新干线的费用。在欧洲,提前买好欧铁通票也是明智之选。我第一次去欧洲的时候没经验,临时买火车票,结果价格贵得让人心疼。后来学乖了,提前规划路线,买好通票,光是火车票就省了将近2000块。
日常花销
说完大头支出,来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日常花销。老实说,很多人旅行超预算,往往不是因为那些大项支出,而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花费。
先说餐饮支出。这个真的要因地制宜,而且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价格差异也很大。比如在东京,银座和秋叶原的消费水平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一碗普通的拉面,在银座可能要80-100元,但在秋叶原可能50-60元就够了。
我总结出了一套省钱但又不会委屈自己的用餐策略:早餐能在住处解决就在住处解决,很多酒店都提供免费早餐,不要浪费了。如果住的地方没有提供早餐,可以去便利店买点面包牛奶,既便宜又方便。午餐的话,我一般会选择当地人常去的小店,或者去百货公司的美食街。在日本,午市套餐往往比晚市便宜很多,而且分量也够。
晚餐我会稍微奢侈一点,毕竟这是一天中最轻松的用餐时间,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当地美食。但也不是每顿晚餐都大吃大喝,通常会在行程中安排1-2顿"奢侈餐",其他时候还是以实惠为主。
比如在东京,我会专门预留一顿饭去吃寿司,其他时候就在居酒屋或者拉面店解决。在曼谷,虽然30块钱就能在路边摊吃到美味的冬阴功,但我也会找时间去一次米其林餐厅,体验一下精致的泰式料理。
活动费用是另一个容易被低估的部分。很多人在计划旅行的时候,往往只考虑到了景点门票,却忽略了体验类项目的支出。就拿土耳其来说,光是热气球体验就要1200多块,如果再加上温泉浴场、博物馆门票,很快就上千了。
所以我特别建议在出发前就把想体验的项目都列出来,算好每一项的费用。这样不仅能做到心中有数,还能提前了解哪些项目值得花钱,哪些可以适当放弃。比如在土耳其,虽然热气球价格不菲,但那种在空中看日出的体验实在太震撼了,绝对值回票价。
还有一点特别重要,就是要了解当地的免费项目。很多城市的博物馆都有免费开放日,一些著名景点的周边也常常有免费的步行观光路线。在巴黎的时候,我就发现卢浮宫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对所有人免费开放,而且26岁以下的年轻人,在周五晚上也可以免费参观。
聪明规划
说到预算规划,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,不能因为贪图省钱就把预算定得太低。我见过太多人为了省钱,住最便宜的青旅,吃最便宜的快餐,结果整个旅程都过得特别压抑。旅行本来是件开心的事,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?
我现在用的是"2-1-1"原则:总预算的一半用于固定支出,也就是机票、住宿这些必须提前预定的项目;四分之一用于日常开销,包括餐饮、交通等;剩下的四分之一作为机动资金。
这个分配方式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基本开销,又留出了足够的机动空间。毕竟谁也说不准旅行中会遇到什么情况。可能是看到一家评价特别好的餐厅想去尝试,可能是遇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体验项目想要参加,如果预算太死板,反而会错过很多精彩的体验。
在具体执行的时候,我会根据不同目的地适当调整这个比例。比如去日本,因为交通和住宿费用相对较高,固定支出可能要占到60%;而在东南亚,因为整体消费水平较低,固定支出可能只需要40%就够了。
另外,我特别建议大家在规划预算的时候,要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。去年我在日本的时候就深有体会,因为日元汇率波动比较大,所以我特意多预留了一些预算。实际上这个决定特别明智,因为在旅行期间日元确实升值了一些,如果预算太紧,可能就要被迫放弃一些原本计划好的项目了。
精打细算
说到预算执行,我现在已经离不开记账软件了。刚开始用的时候还觉得挺麻烦的,每笔支出都要记录。但是用着用着就发现,这种习惯真的特别有用。现在市面上很多记账软件都支持多币种记账,还能自动换算成人民币,特别方便。
而且通过记账,你能很直观地看到钱都花在哪里了。我第一次用记账软件的时候就发现,自己在购物上的支出远比想象中要多。明明出发前说好了只买必需品,结果各种小玩意儿一买就停不下来。发现这个问题后,我就特意给购物支出设了限额,这样就不会因为购物而超支了。
记账软件还能帮你分析各类支出的占比。通过这些数据,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消费习惯,哪些地方可以适当节省,哪些地方值得多花一点。比如我发现自己在交通上的支出特别高,就开始研究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,能坐地铁的就尽量不打车,这样就能省下不少钱。
不过即便有了记账软件,我还是建议给预算留出10%-15%的缓冲空间。因为旅行中总会有一些意外支出,可能是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纪念品,可能是突然想换个更好的住处,也可能是遇到了一些突发状况需要额外支出。有了这个缓冲空间,你就不用太过纠结这些临时的花销。
在执行预算的时候,我还有个小技巧,就是把每天的预算分成几个信封。比如住宿费用放一个信封,餐饮费用放一个信封,活动费用放一个信封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很直观地看到每个类别还剩多少钱,避免超支。当然,现在基本都用电子支付了,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很有用。
长短之道
短期旅行和长期旅行在预算规划上有很大的区别。短期旅行更讲究精准规划,因为时间有限,所以每一天的行程都要安排得很紧凑。
以一周的日本关西之旅为例,机票大概3000元,住宿选择商务酒店的话要2800元左右,当地交通预算700元(包括关西周游券),餐饮支出控制在1500元(早餐在酒店解决,午餐平价,晚餐可以适当奢侈一下),景点门票1000元,再加上1000元的购物预算,总计差不多1万元。这个预算虽然不算特别低,但是可以保证旅行质量,该体验的都能体验到。
而长期旅行则需要更多的"持续性思维"。因为时间跨度长,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控制支出,让预算能够持续更长时间。我认识的一位环球旅行者就做得特别好,他通过各种方式把月均支出控制在8000元以内。
他的省钱秘诀主要有几个:第一是选择淡季出行,不仅机票和住宿都便宜,景点也不会太拥挤;第二是住青年旅舍,除了省钱之外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;第三是尽量自己做饭,一方面省钱,另一方面也能体验当地的生活;第四是合理使用交通工具,能走路的就走路,能坐公交的就不打车。
这样算下来,一年的环球旅行预算在10万元左右就够了。虽然听起来还是不少,但比起很多人想象中动辄几十万的预算要现实得多。而且在旅行过程中,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赚取旅费,比如给旅行社做向导,或者帮别人拍摄旅行视频等。
长期旅行还有个好处,就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。不用急着赶行程,可以慢慢体会当地的生活方式。比如我在巴厘岛待过一个月,每天早上去当地市场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,下午在海滩上晒太阳看书,晚上和旅舍里的朋友一起烧烤聊天。这种慢节奏的旅行方式,让我对巴厘岛的理解比普通游客要深得多。
写在最后
说了这么多,其实旅行预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。只要掌握了方法,你完全可以用一个月的工资就规划一次不错的旅行。那些在朋友圈里晒旅行照片的人,其实和我们没什么不同,他们只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已。
所以,别再纠结了,开始规划你的旅行吧!记住,旅行不在乎目的地有多远,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。等你真正开始旅行了,就会发现,原来世界比想象中要大得多,也美得多。而且,通过旅行,你不仅能看到不同的风景,更重要的是能认识不同的人,听到不同的故事,这些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收获。
那么现在,你准备好开始你的旅行了吗?让我们一起把旅行变成生活中最美好的期待吧!